|
蟲媒傳染病是指以蚊、蚤、蜱等節肢動物為主要傳播媒介,通過叮咬方式使病原體通過血液進入人體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蟲媒可以傳播的疾病有登革熱、瘧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流行性乙型腦炎等。
正值春末夏初,天氣潮濕悶熱,又到了蚊、蚤、蜱、虱等動物的活躍期,也到了這些蟲媒傳染病的高發期,不同的蟲媒傳染病,其癥狀各有特點。
下面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個季節流行的幾種蟲媒傳染病及其預防措施。
登革熱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主要由白紋伊蚊(俗稱花斑蚊)和埃及伊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是登革熱的主要傳染源。
登革熱典型癥狀為:
高熱:突發高熱(40℃以上);
三痛:劇烈頭痛、關節痛、肌肉酸痛;
三紅:面紅、頸紅、胸紅;
皮疹:四肢軀干或頭面部出現皮疹或出血疹。
預防措施:
一、使用防蚊液防止蚊蟲叮咬,使用紗門、紗窗防止蚊蟲進入室內。
二、及時清理室內外積水,消除蚊蟲孳生地;清除或倒置室內外各種閑置的可積水容器。
三、日常生活或外出活動應注意采取防蚊措施,最好穿淺色長衫長褲,身體裸露部位要涂上防蚊水、花露水等防蚊產品,防止蚊蟲叮咬。
瘧疾
瘧疾是由瘧原蟲所致的蚊媒傳染病,正在患病的病人或無癥狀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按蚊是本病的自然傳播媒介,瘧疾的臨床表現主要為周期性規律發作的寒戰、高熱、多汗,長期多次發作后,可引起貧血和脾腫大。
預防措施:
一、預防瘧疾,關鍵是防止蚊子叮咬和輸入性繼發本地病例發生。
二、在出國前應當了解目的地瘧疾流行史;在瘧疾流行區,要防止蚊蟲叮咬,出現發冷、發熱、頭痛等癥狀,應當及時就醫。
三、從瘧疾流行區入境的發熱病人,應盡快到當地醫院就診,主動告知旅行史;診斷瘧疾后,應按照醫囑全程、足量服藥,避免出現復發和耐藥。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俗稱蜱咬病,是一種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為主要特征的新型傳染性疾病。該病的潛伏期一般為7~14天。臨床表現為急性起病,主要癥狀為發熱(多為持續性發熱,可高達40℃)、全身不適、乏力、頭疼、肌肉酸痛、惡心、嘔吐、厭食、腹瀉等,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咽痛。重癥患者可因嚴重的血小板減少及凝血功能異常,出現皮膚、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現。
預防措施:
一、搞好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清除房前屋后雜草和垃圾。
二、加強個人防護,應盡量避免在草地、樹林等蜱類棲息環境中長時間坐臥,可在暴露的皮膚和衣服上噴涂避蚊胺等驅避劑進行防護,也盡量減少與帶蜱的家畜或寵物接觸。
三、如發現蜱附著在身體上,應立即用鑷子等工具將蜱除去。因蜱體上或皮膚破損處的液體可能含有傳染性病原體,不要直接用手將蜱摘除或用手指將蜱捏碎。
四、及早就醫。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動者,一旦出現疑似癥狀或體征,及早就醫并告知醫生相關暴露史。
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俗稱“大腦炎”,是由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乙型腦炎患者多數發病較急,首先出現發熱,體溫常在37℃~38℃左右,常常伴有頭痛,有的會出現惡心、嘔吐以及全身不適癥狀;嬰幼兒可以有驚跳和嗜睡等癥狀。
預防措施:
一、滅蚊、防蚊,注意殺滅越冬的蚊子和早春的蚊子。
二、做好愛國衛生工作,消滅蚊蟲孳生地,搞好家畜棚舍的環境衛生,降低動物帶病毒率。
三、預防接種,及時接種乙腦疫苗保護,保護易感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