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驗方醫案
<經驗方> 三和混元湯
發布:名中醫工作室 日期:2023-05-23 閱讀:
-
組成:柴胡12g、姜半夏9g、炒黃芩12g、黨參12g、炒白芍 10g、桂枝10g、生黃芪 30g、炒白術 15g、防風10g、茯苓 15g、生姜 6g、大棗30g、甘草 6g、郁金15g,石菖蒲10g,藿香10g,晚蠶砂(包煎)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溫服。
功效:調和表里、調和營衛、調和氣血、調和脾胃。
主治:慢性疲勞綜合征(氣血營衛失和,中焦脾胃失和)
臨床證候:乏力為主癥。次癥:怕冷,頭暈,咽干,關節肌肉疼痛,神經精神癥狀如睡眠不佳、抑郁、焦慮等,消化系統癥狀如納差、惡心等。舌脈:舌質淡,苔薄白或黃膩、白膩,脈細弦或沉細等。
方解:馬偉明主任中醫師的三和混元湯,源于王暉老師的三和湯。在此基礎上加“茯苓、郁金、石菖蒲、藿香、晚蠶砂”,更注重調和脾胃,顧護中元,故名為三和混元湯?!爸敳礻庩査诙{之,以平為期”,三和混元湯升降共調、通補兼施、寒熱并投、肝肺兼顧、燥濕相濟,充分體現中醫“和”的理念。該方由桂枝湯、小柴胡湯、玉屏風散三首方劑合用。三方從衛氣營血而言,在于和衛氣,護營陰;從表里辨證而言,在于驅表邪,扶內里;從臟腑辨證而言,在于調肝脾,和胃氣。茯苓,寄藏于松根下之土中,其質成于陰、氣攝于陽,本松木之精華,藉土氣伏結而成,味甘為脾胃之正藥,使輕清者條暢,重濁者自然下達,故有土位中央而樞機旋轉之功。石菖蒲性溫,郁金性涼,一溫一寒,相輔相成,起到疏肝解郁、活血化痰之功效。藿香、蠶砂合用甘溫,芳香疏風行氣,醒脾勝濕化濁,快氣和中之妙。
加減:腰膝酸著不適可用“川牛膝、木瓜”等;咽喉干腫不適可用“麥冬、玄參”;烘熱多汗加“煅龍骨、生牡蠣”等;納差加用“焦三仙”;惡心嘔吐,加用“陳皮、姜竹茹”;夜寐不安者,加用“炒酸棗仁、秫米”。
編輯人:谷紅蘋